涎腺肿瘤,你听说过吗?
关于“涎腺肿瘤”
涎腺分为大涎腺和小涎腺,大涎腺分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而小涎腺广泛分布于上消化呼吸道的黏膜表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约65%为良性。大涎腺肿瘤中,腮腺肿瘤发病率最高,但良性肿瘤占绝大多数,舌下腺肿瘤最少见,但恶性比率最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涎腺肿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营养因素
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A的缺乏和胆固醇的高摄入。
二、物理因素
这一点可以在日本原子弹幸存者以及儿童时期接受小剂量放疗的人群中可以得到证实。
三、化学因素
如橡胶、二氧化硅以及亚硝酸铵等生产行业的工人发病率明显增高。
四、生物因素
实验证明多瘤病*可诱发涎腺肿瘤。
五、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机体免疫状况等。
诊断要点
一、症状体征
1、原发肿瘤引起的局部症状,如发生于耳前、耳下、颌下区的肿块,肿块引起的局部疼痛。
2、原发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引起的症状,如面神经侵犯引起的口角歪斜、额纹消失、闭眼不能,舌下神经侵犯引起的伸舌歪斜,舌神经侵犯引起的半舌麻木,下颌关节侵犯引起的张口受限等症状。
3、转移淋巴结引起的症状,如颈部肿块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超声对正常的腮腺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较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质地、有无包膜。根据肿瘤的边界和内部回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并且操作简便,对患者既无痛苦也无伤害,可以重复检查。目前可以作为腮腺肿瘤的首选检查。
2、CT/MRI
CT扫描和MRI检查一样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等,与CT比较,MRI更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MRI的成像对人体没有放射性损害。
(2)对比度和分辨率比CT高,能更好地辨别肿瘤。
(3)能在任意剖面成像,明显扩大了三维空间视野,更直观地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
(4)多序列成像,每一序列所成的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质子密度加权像,能反映不同的组织成分,对组织结构的形态及生理、病理状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
(5)MRI平扫时一些扫描图像不清或病变难以确定的还可进行MRI增强扫描。MRI增强扫描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肿瘤和水肿组织的鉴别。结合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显示在平扫时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
三、病理
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生物学行为多样,临床表现和预后也各异,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有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淋巴上皮癌等。
治疗
多学科诊疗(MDT)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尤其明显,由外科、放疗、化疗、诊断、病理等医师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基本方法。
一、手术治疗
涎腺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一般不做术前放疗和单纯放疗。
手术前一定要鉴别肿块是否来源涎腺组织、肿块是否为肿瘤性病变、肿块为恶性还是良性,只有在相对明确以上内容后,才能做出治疗的决定。
在涎腺肿块的良恶性诊断上,细针穿刺具有明显的优势。切忌勿匆匆忙忙的给予切取活检手术,这样做既增加了由于术后病理为恶性而再次手术的可能,同时加重了神经功能损伤。
二、放射治疗
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提高,多数学者认为术后放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放射治疗在降低涎腺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治愈率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术后放疗
分化好的低度恶性肿瘤,如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样癌,根治术后局部率低,总生存率高,术后放疗意义不大。高危患者,术后放疗不可或缺,对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行术后放射治疗。
(1)高危病理因素、侵袭性强容易侵及神经的组织学类型:如分化差的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涎腺导管癌,未分化癌,嗜酸细胞癌等,或者有较高的细胞增生指数,如Ki-67等较高者。
(2)治疗前已发生神经麻痹:也就是说只要手术中见肿物侵及面神经、舌神经、舌下神经或与之关系密切者。无论是否行神经解剖和神经切除,无论术后病理结果神经受侵与否,均应行术后放疗。
(3)切缘阳性、肿物残余、安全边界<5mm,无再次手术机会者。
(4)局部晚期(T3~4),侵及包膜及包膜外,广泛侵及周围肌肉、神经、骨骼等,血管淋巴管受侵,术中肿瘤外溢污染术床,腮腺肿瘤深叶受侵。
(5)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或有较高的隐性淋巴结转移概率未行淋巴结清扫术。
(6)复发后再次手术,或者多次术后复发的良性肿瘤有恶性行为、既往未行放射治疗者。
(7)腮腺肿瘤术后腮腺瘘,经常规处理不能完全控制者。
2、单纯放疗
单纯放疗根治可能性较小,主要用于拒绝手术或因其他疾病不能手术者,肿瘤晚期无手术机会者。
三、化疗及靶向治疗
化疗及靶向治疗一般用于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无法接受手术及放疗患者,多数研究显示疗效有限。
end
图片:网络
文字:陈意标
排版:张坚
审核:陈意标张坚
长按指纹
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