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赵英杰老师经岩入路之内涵与历史
TUhjnbcbe - 2021/2/8 11:03:00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赵英杰老师带来的:经岩入路之内涵与历史,欢迎观看、阅读。相关推荐赵英杰老师:脑膜瘤外科治疗的历史赵英杰老师:听神经瘤外科治疗的历史一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温习并梳理经岩入路的历史,与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在此,首先就如何能够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01

从颅底手术入路的学术潮流着眼,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

第一历史阶段:以翼点入路为代表的前外侧入路,以及以乙状窦后入路为代表的后外侧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学术探讨进程中的第一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技术工具为显微镜。第二历史阶段:以岩前入路、岩后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等为代表的侧方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学术探讨进程中的第二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技术工具是显微镜与磨钻。第三历史阶段:以内镜鼻蝶入路以及其拓展入路为代表的前方入路(腹侧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学术探讨进程中的第三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技术工具是内镜,以及各种导航设备。以上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先后出现的三次学术热潮。以上三个阶段的大体划分,仅是局限在神经外科学术框架下进行划分。因为耳鼻喉科颅底入路学术史,自House时代至今,没有以上三次学术热潮现象。耳鼻喉侧颅底,在不断坚持侧方入路的同时,与时俱进,正在增加着经鼻(口)内镜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等新内容。深入理解经岩入路,需要具有学科发展史的宏观视角。那么,处于第二历史阶段的经岩入路学术探讨,在当下重新提及,是否已经过时?回答类似问题,其实涉及对三个历史阶段的哲学认知。三个阶段,不是彼此替代,而是各自发展、相互补充。在当下,温习并梳理经岩入路的历史,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应用经岩入路切除合适的病变,依然具有现实性积极意义。

02

从岩骨与颞骨的关系着眼,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

通常认为,经岩入路,是经岩骨入路的简称。按照Rhoton解剖体系,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茎部,共5个部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去考究“经岩骨入路”与“经岩部入路”的异同。经岩入路,隶属于颞骨相关手术入路。即,观其大,理解经岩入路的上位概念,这必然有助于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比如,岩前入路,也可称为前颞中颅窝底岩尖入路,从显露过程中的骨性结构来看,需要处理颞骨鳞部、颞骨岩部之岩尖。颞骨岩部,深在颅底,那么首先切除颞骨鳞部至中颅窝底,方能充分显露岩部,就是合情合理的手术步骤要求了。再比如,岩后入路,通常有3种具体形式: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按照Rhoton解剖学术体系,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其切除的骨质范围,主要为颞骨乳突部。颞骨乳突部,位于颞骨岩部的后方。按照耳鼻喉侧颅底UgoFisch学术体系,从骨质去除的范围来看,神经外科的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近似耳鼻喉侧颅底的岩骨次全切除术。细微差异在于,岩骨次全切除术,存在外耳道及中耳结构的处理。耳鼻喉侧颅底专业,将颞骨乳突部视为岩骨的一部分。颞骨乳突部与岩骨后部,Rhoton显微解剖学与UgoFisch临床应用解剖学,神经外科命名与耳鼻喉侧颅底命名,两两之间的异同,需要仔细品味。大同而小异。小异,使人迷惑。此时,抛开称谓、命名体系,掌握解剖标志、边界,再加之理解其上位概念,就显得有些必要了。显露乙状窦及其前方、显露迷路及其后方、显露二腹肌嵴及其上方、显露岩上窦及其下方、显露部分中颅窝底、显露横乙交界,掌握这样的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之,那便是掌握精髓,便是领悟真谛,便是练就终极本领了。从宏观上,带着对颞骨相关手术入路的理解,去俯视经岩入路,以大观小,必然有助于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

03

从两大学术流派着眼,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

温习并梳理经岩入路的历史,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需要温习两大学术流派的学术工作,他们分别是:

(1)

耳鼻喉侧颅底UgoFisch学派

此学派雏形的奠基人是美国洛杉矶耳科医生WilliamHouse。瑞士苏黎世大学耳鼻喉科UgoFisch,为此学派形成理论体系,为此学派理论临床应用推广,做出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意大利皮亚琴察耳科医生MarioSanna,则是耳鼻喉侧颅底UgoFisch学派的典型专家代表。从访学经历,从师承关系梳理:MarioSanna,曾追随UgoFisch进行学习;UgoFisch,曾赴美访学,师从WilliamHouse。从主要学术贡献来看:WilliamHouse,是神经耳科的先驱,也是经岩入路的先驱。WilliamHouse,为经迷路入路的勃兴,为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技术传播,做出巨大引领性贡献。WilliamHouse时代,基于乳突磨除的岩骨次全切除术,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UgoFisch,是耳鼻喉侧颅底专业的奠基人、鼻祖。基于岩骨次全切除技术,在House学术工作的基础上,UgoFisch,将显露范围拓展至颞下窝、翼腭窝、头颈大血管等区域,专注于颈静脉孔副神经节瘤的手术切除,创建了以“颞下窝typeA”为代表的诸多手术入路,开辟了耳鼻喉侧颅底新专业。MarioSanna,承继UgoFisch的学术工作,仅对UgoFisch学派的学术架构,小有发展,稍有补充。MarioSanna,提出的岩枕经乙状窦入路(POTS入路),便是补充与发展的例证。众所周知,经典的颞下窝typeA入路,基于两大技术,即,岩骨次全切除技术、永久性面神经前移位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理念的革新,对于合适的病变,采用岩枕经乙状窦入路,可以不用面神经前移位,这将大大减少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从入路方向上来看,颞下窝typeA入路是侧方入路,岩枕经乙状窦入路则有充分利用后外侧方向的趋势。

(2)

日本颅底外科学派

人类的头颅,通常前后径长、左右径短。显露岩斜区,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在入路距离上,均大于侧方的经岩入路。日本颅底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具有“距离短、直接、高效率”等特点的手术入路探索,涌现出了以Hakuba、Fukushima、Kawase等为代表的诸多擅长经岩入路的医生,并逐渐形成了日本颅底外科学派。在此,笔者仅表达一种观点:Kawase的岩前入路、Fukushima的岩前后联合入路,是基于Hakuba的扩大中颅窝底入路,进而做出的新发展。请记住Hakuba,请记住白马明。详见笔者的神外风云人物志系列—JapaneseSkullBaseNeurosurgeons。

04

从幕上下联合入路的视角,深入理解经岩入路的内涵。

应用经岩入路处理岩斜病变,通常要切断岩上窦、小脑幕切开,实现幕上下联合。岩前入路、岩后入路,实际都存在幕上下空间融合利用的要义。笔者曾在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微课堂-Kawase入路,多次谈及需要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视角去理解Kawase入路。

长按并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英杰老师经岩入路之内涵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