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浅谈装饰性UV印油墨的应用与特点油墨
TUhjnbcbe - 2020/8/17 10:41:00
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

浅谈血研所学科十年发展与人才培养


浅谈血研所学科十年发展与人才培养


浅谈血研所学科十年发展与人才培养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0年第1期第13卷 人才管理


作者:张廷翔 杜春桃 顾琴龙


单位:张廷翔 杜春桃 顾琴龙(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


关键词: 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摘 要:血液学科经过10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特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以科研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使之科研能力增强,学术水平提高。科学基金的资助促进了学科发展,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中青年科技人员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带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年轻的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广泛引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实验技术与临床治疗相互渗透,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支撑条件;“团队”作用的发挥,提倡奉献第一,把真才实学的人才推上重要岗位,为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稳定的科技队伍,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科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成立于1987年,为我校附设性研究机构,隶属于附属瑞金医院,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10年来,血研所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坚持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形成较强的优势,使学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关键因素在于重视对年轻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大胆启用年轻人,使学科后继有人。本文就血研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科发展与科学基金资助有关


我国科学基金的设立,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科研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如何多渠道争取经费已成为各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实际证明,科研经费是科技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经费的总额可以反映出一个单位科技活动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血研所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争取各类科研经费,并与国外有关院校建立国际合作络,开展合作研究,争取外资,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以科研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据统计血研所建立10年中,已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16项,经费3 179.48万元,是我校经费最多的学科。科研经费分布和增长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1988年~1997年血研所科研经费分布


类  别


经费数(万元)


国际合作项目


1317.68


国家部委项目


1002.7


地方项目


859.1


表2 1988年~1997年血研所国内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年  份


经费数(万元)


国家部委


地方


1998~1989


17


2.2


1990~1991


134.2


48.3


1992~1993


124


46.8


1994~1995


195.5


189.3


1996~1997


532


572.5


由表1可见:血研所获得国际合作项目经费1 317.68万元,占总经费的41.5%,显示出国际合作的广泛性和争取外资的科研能力。例如:1996年与美国史克*必成(SB)公司合作的项目“造血干细胞大规模cDNA测序”第一年就获得100万美元资助。


在国内各类基金资助的经费中,血研所共获得 1 861.8万元,其中国家和部委级项目经费 1 002.7万元,占53.9%;上海市科委和市教委、市卫生局等方面的项目经费859.1万元,占46.1%。在这些科研经费中,<45岁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获国家部委级项目经费占60.7%,获地方级项目经费占73.5%。两项数据表明:中青年骨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血研所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生命科学部资助强度最大的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就是由陈竺院士和中国医科院强伯勤院士共同牵头承担并完在的;1994年设立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至1997年全校由3人获得,均为血研所的青年科学家。


从表2可见,血研所在国内10年科研经费的争取能力,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88~1989年是血研所刚建立的2年,可以说处在萌芽状态,基础也较差,争取科研经费的能力较弱,国家和地方经费加起来只有19.2万元;1990年~1991年经费有所上升,经费分别是前2年的7.89倍、21.9倍;尤其是1996年~1997年的经费大幅度增长,国家和地方经费分别是前2年的2.72倍、3.02倍。可以说是经历了科学基金由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由一般立项资助—重点支持等各不同阶段。对该所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正如陈竺教授所说的:科学基金的资助已远远超出了科研经费支持的作用。由于它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的特点,实际上已经把该所的研究工作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范围,为吸纳国内外更多的研究经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奠定了基础。没有当时的科学基金的择优支持,就没有血研所的今天。二、学科发展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有关


当今,人类正在逐步迈向信息社会和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期,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将日益增大。学科带头人应是知识面广,学术造诣较深,在医学科学发展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在学术上起带头和指导作用,能够及时、准确地指明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血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如老一代的学科带头人王振义院士在国内率先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缓解率从以往的50~70%提高到80~90%,5年存活率已达47%,3年存活率高达7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诱导分化的思路在我国白血病治疗方面得以突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获美国“凯特林”医学奖,瑞士“布鲁巴赫”癌肿研究奖 ,法国“祺诺台尔杜加”奖。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陈竺院士1989年从法国学成回国后,继往开来,率领课题组成员以忘我的精神、较新的理论和技术,投入诱导分化疗法的分子机制和白血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及人类基因组研究。1993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APL的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继而克隆了第11号染色体的新基因-PLZF(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脂蛋白),为APL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他率领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高科技等项目,在该学科领域内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在国外《血液》、《癌基因》、《美国科学院学报》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并被广泛引证,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在国际上获得法国“卢瓦兹”癌症研究大奖。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带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使血液学科的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年轻的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该学科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数约占全校的24%,单篇论文被引证居全国前列的均为年轻学者。显示出血研所在白血病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程度。


三、学科发展与实验室建设有关


实验技术装备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科学家是很难有重大的发明创造,这一点也被近代科学史所证实。当年,陈竺夫妇从国外回来,首先就是筹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细胞遗传实验室,并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在学校、医院以及上级有关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血研所得到扩建,实验室从原来的几十平方米增加到400平方米,增添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1993年~1994年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市和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使血研所的实验室条件又有了较大改善。同时该所广泛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得到包括仪器、设备、试剂在内的经费资助;目前该所拥有国内第一个酵母人工染色体(YAC)DNA文库资源中心,使实验室装备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实验技术与临床治疗相互渗透,为学科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学科发展要有“团队“精神


李岚清副总理在1998年9月25日视察瑞金医院和血研所时讲到:“我们要加强团结合作,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并着重指出:“我们年老的科学家最大贡献就是帮助青年,培养他们,让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们要让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一个环境”。科研要创新,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要占领学科前沿的制高点,必须为中青年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团队”精神是学科发展的支柱,群体作用在学科发展中至关重要。血研所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0年取得很大的发展,并作出显著成绩,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团队”作用的发挥,他们把事业和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为了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集体。在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原则下,按贡献、依才能、求大同、存小异,提倡奉献第一,敢于攀登医学高峰精神;把有真才实学思想作风好的年轻人才推上重要的工作岗位,使他们成为研究所骨干,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血液学事业作出贡献。陈竺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被推荐担任血研所所长的,有3位博士研究生,由于成绩突出,毕业不久被破格任命为三个实验室副主任,有的被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王振义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有体会的说:“从生理、条件、精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来说,年轻人更显得朝气蓬勃和精力旺盛;从感性上来说,希望年轻人不要超过自己,而从理性上来说,则希望年轻人超过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后继有人,才能有所创新。”


五、学科发展要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


血研所学科发展与稳定和加强科研队伍,重视科研人才培养,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密切相关。


1.形成较为合理的年龄和知识梯队结构 学科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布局、实验条件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外,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瑞金医院血研所(包括临床工作人员) 现有科技人员60名,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高级职称14名,占23.3%;中级职称18名,占30%;具有研究生毕业的有26名,占43.3%,其中博士毕业的有9名,占研究生的34.6%,有6名博士导师。为我校结构最为合理的学科和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研究工作最活跃,成绩最突出的是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19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仅33岁,其中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5名;具有研究生毕业的9名,其中博士毕业生有5名。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血研所的发展发挥出各自的最优效能。


2.构筑人才高地,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学科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10年来,血研所不断地从博士(或硕士)毕业生中遴选优秀青年人才加以培养,充实科研力量,让他们挑重担,负责课题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目前,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骨干作用,有的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有的获得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被列入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百人计划”,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


3.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研竞争能力 当今,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均处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大科学工程。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为深入认识人体生理学和疾病发病学提供巨大信息,并且可能为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如基因靶向疗法提供可能。为提高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拓知识面,吸取国际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全面提高科研整体水平,血研所通过创办小型图书馆,定期举办学术活动(专题报告会或学术研讨会)来浓厚学术气氛,促进中青年人才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思想的活跃;同时积极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信息交流,选派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进修或科研合作,使之增长见识和才干,促进了青年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血液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参考文献:


[1] 姜昌斌,周一鸣,于金德.从血研所的发展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8,11∶.


[2] 沈文雄,于永正,常存玉.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的10年历程.中国科学基金,1999,13∶.


收稿日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装饰性UV印油墨的应用与特点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