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文翰
如果让你对“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是用来考小学生的题目。然而,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手术室中,提问者是医生,答题的是患者,你是否会觉得有点奇怪?
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组日前进行的一场“术中唤醒”手术,医患之间一边进行问题对答,一边完成了手术。
肿瘤压迫患者神经
如何保住神经功能
事情还得从今年年初说起,市民钱先生经常觉得头疼难忍,以为是自己没休息好所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20天前,钱先生症状逐渐加重,且右侧肢体无力、麻木的感觉日渐频繁,需要在家人搀扶下才能行走。医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
入院后,钱先生经过头部增强核磁(MRI)检查显示,他的肿瘤较大,压迫推移大脑功能皮层,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考虑到患者肿瘤恰好位于感觉运动功能区,神经肿瘤团队紧急组织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室、影像科、心理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针对患者病例特点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术前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为钱先生进行“术中唤醒麻醉下颅内占位病变切除术”。
由于肿瘤已对右侧肢体运动中枢产生严重压迫,其压迫性生长会刺激皮层神经元活动,产生癫痫症状,应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但问题也摆在医护人员面前,肿瘤与功能区关系密切,要达到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神经肿瘤团队与麻醉科商议后,决定为患者使用术中唤醒技术,即: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再结合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及电生理监测、术中电刺激等多项技术进行肿瘤切除的治疗计划。
医患问答完成手术
他醒了又睡终好转
钱先生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测下,手术团队为他实施了术中唤醒麻醉,在手术暴露大脑皮层后,麻醉医生开始调整麻醉药物剂量,20分钟后钱先生从全身麻醉的沉睡中醒来。负责观察的医生与他交流。
医生:“您醒了吗?有什么不舒服吗?”
钱先生:“清醒了,现在感觉还可以!”
医生:“您还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几月份了?”
钱先生:“夏季,应该是6月份!”
医生:“还记得‘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是什么吗”
钱先生:“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见钱先生十分庆幸,医生又鼓励道:“不要紧张,目前手术非常顺利。”
与此同时,手术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操作,在医生用微弱电流刺激患者裸露的大脑皮层后,钱先生的手指、嘴角先后出现麻木的感觉。
神经外科肿瘤组主刀医生说:“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医护人员找到患者大脑的功能区,选择合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开这些功能区的同时尽可能切除肿瘤。”
麻醉科主任杜耘表示:“神经外科手术目标是最大化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小程度损伤神经功能,所以才有了‘术中唤醒’技术,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术中唤醒’也是一种挑战。”
最终,钱先生的肿瘤被切除,麻醉医生再次加大麻醉药物剂量,他又沉沉睡去。术后,钱先生很快苏醒,神志清楚,右侧肢体活动比术前好转,没有任何新发神经功能损伤,达到了手术预期效果。
新闻多一点:
需要患者勇气的术中唤醒开颅术
据悉,唤醒手术是在颅脑手术中,通过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来唤醒患者,并利用电生理监测的方法监测患者脑功能区的分布。这是一种有效的功能区保护技术。
唤醒患者进行功能区监测好比是一个“扫雷”的过程。在术中需要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在清醒状态下,让患者完成与各功能相关的监测任务,并通过电刺激的方式精确识别和区分大脑重要功能区的位置。继而使术者能够通过从非功能区域入手切除病灶。
对患者而言,谈到开颅手术,患者及家属就觉得无比紧张、担忧。接受术中唤醒手术,更需要足够的勇气。试想,当你“脑洞”大开,但却还清醒知道自己正在面临的局面,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医护人员会在手术前的2至3天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并会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步骤、需要配合完成的监测任务和手术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