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宣医的故事终生钻研为患者,医者至诚显大爱 [复制链接]

1#
治疗皮肤病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

29年前,一封来自北郊农场农民刘永仓的感谢信刊登在报纸上,他要感谢一位白求恩似的医生。那一年,刘永仓年仅四岁的独生女被楼上掉下的砖头砸伤头部,严重颅内血肿症状,呕吐,头部肿大,他医院已近深夜。接诊医生刚刚做完一台手术,顾不得劳累,为患儿连夜做了右颞顶开颅手术,孩子转危为安。这位医生就是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方绍明。

方绍明

终生钻研为患者

方绍明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年毕业,医院神经外科,从事颅脑外科工作。

胆大、心细、终生学习,是方绍明对自己的要求。胆大并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基础上的敢于冒险和敢于担当;心细体现在诊断治疗的每个细节中,以如履薄冰的精神进行细致研究;“终生学习”则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医学技术发展,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在手,为患者服务。方绍明说,临床工作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要怕困难,要保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毅力,不断钻研、提高。

年2月,方绍明到中越边陲云南老山前线进行医疗慰问,医院医务所后进行联合查房时,发现一名年轻脑外伤战士意识昏迷,一侧瞳孔扩大,呼吸深慢,同侧额颞部头皮下血肿,方绍明判断这是典型的外伤后颞叶钩回疝的表现,年轻战士生命危在旦夕,建议马上手术治疗。在仅有床头X光机、颅脑钻孔包、手术台的情况下,方绍明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手术,战士转危为安。

方绍明(后)看望开颅手术后的伤员

方绍明(左一)在云南为*队伤员进行手术后会诊

从主治医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再到教授、研究生导师,方绍明在工作上不断开拓进取。先后开展脑内深部肿瘤、颅底斜坡脑膜瘤、听神经瘤及脊髓髓内肿瘤等上千例手术,参加撰写出版颅脑外科书籍4本,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中颅窝海绵状血管病》、《斜坡脑膜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等论文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方绍明先后获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级科研成果奖6项,年因研制射频治疗机获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甲级奖,颅内动脉瘤例显微外科治疗经验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针麻在颞顶枕区及后颅窝手术中应用的规范化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方绍明(中)为脑瘤患者进行手术

诚心沟通医者情

方绍明常说人心换人心,沟通很重要。在临床工作方绍明总是换位思考,关心、理解患者及家属,在讲解治疗方案时更是细了又细,有问必答。

年,方绍明的门诊来了一位从*远道而来患者老文。老文是上世纪50年代到天山脚下支边的医生,为当地医学事业奋斗了几十年,退休后却发现了颅内肿瘤,抱着一线希望回北京求医。方绍明在诊察后发现老文患有延髓枕大孔区肿瘤,病灶深,手术难度非常大。为此,方绍明带领手术小组反复分析研究手术方案,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成功了,患者和家人万分欣喜。期间,老文一家看到方绍明对患者的真诚和用心,几欲重金感谢,却都被方绍明断然拒绝了。方绍明拉着老文的手说:“您把大半生献给了边疆,为祖国做了贡献!能为您做手术,看到您康复,我比得到什么都高兴。”短短几句话让老文和家人感动落泪,也衷心敬重这位医生,“仅仅片刻时间,方主任同情的目光、亲切的安慰和鼓励,像甘露滋润到我的心田。……从方教授身上,我看到了首都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医院的良好医风。”年9月20日的《中国人口报》上,老文在《感谢您,方绍明主任》中这样写道。

方绍明(一排左四)和神经外科同事们合影

履行*协委员职责,为民办实事

方绍明曾任中国农工民主*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第九届*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等职。在担任*协委员期间,方绍明在*协会议上多次提出:医疗不是服务行业,医生是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必须提高医生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医院这个系统,宣传并提供正能量,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配合,更有利于医学发展。他的提案多能切中医疗问题的要害,为医生的权益和缓解医患关系持续努力并且发出有力的声音。他认真行使职责,提出了《关于医护人员应列入工伤保险范围》、《关于解决市民坐车困难(路公共汽车)案》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