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曹露婷通讯员王勇杰许紫莹一年前,60多岁的刘阿姨(化名)开始感觉右耳听不太清楚,起初她没当回事,觉得年纪大了,有点头痛耳背啥的也正常。但是,听力下降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刘阿姨听电话的习惯也从右耳改到了左耳。家里人意识到这可能并不简单,医院检查,头颅CT扫描发现右侧脑子深处居然长了一个肿瘤!神经上长了一个肿瘤!?刘阿姨一家立马赶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就诊,进一步检查明确了刘阿姨脑袋里确实有一个肿瘤,体积偏大,并且主管平衡功能的小脑和“生命中枢”脑干都已经被挤压变形了!核磁共振报告诊断为“听神经瘤”。了解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王勇杰副主任医师是听神经瘤手术的专家,家属便找到他咨询病情。王勇杰询问刘阿姨的病史,结合磁共振图像,立马有了判断:“这个肿瘤确实是听神经瘤,它是从神经的包膜上长出来的,是我们小脑和脑干夹角区域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刘阿姨问:“这个肿瘤是不是从听神经上长出来的,所以影响了我的听力?”王勇杰回答道:“也不完全正确,其实这个肿瘤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叫做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前庭神经?傻傻分不清看着刘阿姨一家迷茫的神情,王勇杰介绍:听神经瘤和前庭神经鞘瘤这两个名字之所以混淆通用,是因为前庭神经和听神经是紧贴在一起的,共同构成脑子发出的第八对神经,前者管平衡能力,后者管听力。刘阿姨这个肿瘤是从前庭神经的包膜上长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听神经瘤主要症状是跟平衡和听力有关。最常见的症状其实是耳鸣,时间长了就开始慢慢出现听力下降。来源:视觉中国刘阿姨回忆,“之前确实有过挺长一段时间的耳鸣,以为是年纪大了,也没有太重视。”病因明确,接下来是如何治疗。王勇杰说:“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平均每年会以1mm的速度缓慢增大,刘阿姨的肿瘤如果还很小,确实可以保持随访观察。”王勇杰指着片子继续跟刘阿姨一家分析道,“现在这个肿瘤已经很大了,小脑和脑干被压迫变形,如果拖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出现头晕、行走不稳等一系列症状;再加上随着年纪增大,手术风险也会增加,还是趁现在积极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手术我们也在网上了解过,我妈平时体质不太好,担心她能否吃得消这么大的手术;另外听说很多病人术后发生面瘫,有好的技术手段预防吗?”刘阿姨的儿子焦虑起来。从骨头里把肿瘤给“磨”出来王勇杰随即拿了一个头颅模型出来,给刘阿姨一家解释:“这里是小脑,这里是脑干,肿瘤长在这个很深的位置,而且随着神经一起长进骨头里。之所以手术可能会引起面瘫,是因为面神经跟肿瘤全程粘连在一起,肿瘤越大,神经就被压迫得越薄,手术中就越容易受到损伤。”“如果运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拉开小脑来切除肿瘤,术后病人会有比较长时间的头晕恶心,严重的甚至会小脑损伤。但经过科室专家共同讨论,认为可以为刘阿姨选择另外一种手术方式——经‘迷路’入路。”王勇杰进一步说道,“我们的内耳也被称为‘迷路’,从耳朵后面把骨头磨除掉来暴露肿瘤,这种方法就叫做经‘迷路’入路。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方面不用牵拉小脑就可以切除肿瘤,另一方面肿瘤突入骨头的部分也能完整暴露出来,同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保护面神经。”经“迷路”入路不迷路手术顺利保功能在充分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评估后,王勇杰为刘阿姨进行了手术。由于这一做法需要将耳朵后面的骨头一点点磨除,又不能损伤穿行在其中的神经血管,手术需要较长的时间,对医生的体力是一项挑战。一切按计划进行,刘阿姨的肿瘤获得了全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帮助下,面神经也完整保留。术后,刘阿姨也恢复得非常顺利,第二天就能在床上坐起,第三天就由家人搀扶着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就准备出院回家,她出院时面神经功能恢复得非常好。出院后一个月,刘阿姨一个人走到门诊来复查,阿姨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手术团队最大的肯定。为了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技术水平,王勇杰曾赴意大利耳侧颅底中心学习经迷路入路,回国后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听神经瘤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王勇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经迷路入路最大的优势在于小脑无牵拉和面神经的全程显露,术后患者小脑反应和发热症状更轻,恢复更快,同时也更有利于面神经的功能保留。但该入路并不适合所有的听神经瘤患者,对于术前仍然存在有效听力、肿瘤体积不大、乙状窦前空间小、长时间全麻手术不耐受的情况,神经外科传统的乙状窦后入路更具优势。“因此,在手术前,我会仔细阅读患者的影像资料和听力测试结果,结合病情进行个性化分析,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王勇杰说。“转载请注明出处”